央媒看静宁 |从一颗果到全链条,小苹果撬动大振兴
发布日期:2025-10-13 09:20 来源:央广网

秋日的平凉山川,层林尽染间透着丰收的红火——静宁县雷大镇兴坪村的果园里,果农们指尖翻飞,将红彤彤的苹果装进果筐;静宁县陇原红果品经销公司的加工车间内,机械臂精准分拣果品,NFC鲜榨果汁、苹果醋、苹果脆片从生产线源源不断输出;规模化冷链物流园区里,冷链车满载着新鲜果品,即将发往国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一派忙碌景象,正是平凉市深耕“静宁苹果”产业链延伸,推动小苹果变身大产业的生动缩影。
作为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北纬35°苹果种植黄金地带,平凉坐拥海拔890-2857米的独特地貌,年均8.5℃的气温、2144-2380小时的年日照,加上有机质含量超2%的土壤,为苹果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平凉市聚全市之力做强“静宁苹果”产业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产业从“单一种植”向“全链融合”跨越。如今,全市优质苹果园面积达150.92万亩,年产量254万吨,产值突破150亿元,“静宁苹果”品牌价值攀升至180.86亿元,产地平均售价连续19年领跑全国,成为富民强市的“引擎”和乡村振兴的“支柱”。
从“鲜食果”到“多元品”:精深加工激活产业新动能
“以前苹果只能卖鲜果,遇到行情不好就愁销路;现在不一样了,就算是次果,也能变成苹果醋、苹果脆片,1亩地能多赚好几千!”静宁县格瑞合作社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平凉苹果加工产业的变革。
围绕“吃干榨净一颗苹果”的目标,平凉市将培育链主企业作为延链补链的关键,如今已形成以德美、常津、贡禾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红六福、齐翔等28家省级龙头企业为支撑,980家果品贮藏、加工、包装、运销关联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走进位于静宁县甘沟镇甘沟村的甘肃西物优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厅,货架上除苹果脯、苹果脆等,还有苹果花茶、酵素、多酚,甚至苹果花手工皂和提取物面膜。价格标签数据亮眼:1吨鲜苹果2000元,加工成果脯1万元、苹果脆2万元;1斤苹果花10元,加工包装后84克礼盒卖200元;深加工成多酚原料,每吨超10万元。“今年销售额破5000万元,高端产品占三成。”董事长王星说道。
包装是苹果产业链的“配套密码”。恒达、欣叶等企业年生产纸箱3.5亿平方米,不仅满足本地苹果包装需求,还辐射陕西、宁夏等周边省份,成为西部最大的纸制品包装龙头企业。“从鲜果到加工品,从纸箱到缓冲泡沫,我们实现了苹果产业链‘包装需求全覆盖’。”欣叶公司负责人说。2024年,静宁县苹果加工产业集群被认定为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标志着平凉市苹果加工从“分散式”走向“集群化”,为产业增值注入强劲动力。
从“产地仓”到“全球网”:物流营销打通产销大动脉
走进静宁县李店镇常津公司气调库,一筐筐摆放整齐的苹果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工人们驾驶着叉车穿梭在贮藏库和加工车间,将一筐筐鲜苹果有序地入库存贮,每一个步骤都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确保苹果在存贮过程中不受任何损害。“气调库存储,改变了农产品‘随摘随卖’的销售方式,延长了苹果的贮存期和销售期,实现了错峰、错时、错季销售,为果农增收提供了一定保障。”公司经理王军忠说。
这背后是平凉为破解“丰产不丰收”难题,全力构建起的“产地预冷+销地冷藏+冷链运输”现代化物流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087个,总贮藏能力达126万吨,相当于把“冷库建在果园旁”,让苹果从“季产季销”变为“全年供应”。其中静宁县仁大镇静宁苹果产地冷链物流园堪称“标杆”——这里不仅有4万吨容量的冷库,还集成了分拣加工、信息发布、劳务输转等功能,去年秋季高峰期,每天有500多吨苹果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成为西北苹果流通的“枢纽”。
在拓展市场方面,平凉坚持“国内国际两手抓”。国内市场上,13个专业果品市场、500多个县级销售集散地、近百家直销店织就“线下网”,296家本土电商企业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搭建“线上渠道”,2024年产季全市苹果销售量达235.62万吨,销售额178.46亿元,成渝和西南、粤港澳及珠江两大主销区占比超60%;国际市场上,41家出口企业在尼泊尔、新加坡建成11个海外仓和专柜,鲜食苹果、苹果加工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产季出口额达2.55亿元,“静宁苹果”成为甘肃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此外,平凉还建成了甘肃省首批苹果期货交割仓库,静宁苹果公司在“新三板”挂牌,新华社定期发布“静宁苹果价格指数”,为果农和企业提供“价格风向标”。“有了期货和价格指数,我们就能规避市场风险,再也不用‘赌行情’了。”静宁县果品经销商张小龙说。
从“种果树”到“玩果园”:三产融合拓展产业新场景
“周末带孩子来摘苹果,还能在静宁苹果文化馆了解种植历史,下午在亲子游乐场畅玩,这样的体验太特别了!”来自西安的游客刘女士在静宁县35°苹果谷,晒出了全家的“苹果之旅”照片。
平凉市跳出“就果论果”的思维,推动“苹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网红打卡地:静宁县35°苹果谷荣获“中国森林体验基地”,每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庄浪县梯田苹果景区将“梯田景观”与“苹果采摘”结合,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崇信县柏树苹果小镇推出“苹果研学”课程,让孩子们在田间地头学习农业知识。目前全市已建成11个果旅融合景区景点和乡村旅游示范村,采摘体验、休闲观光等衍生经济年创收超3亿元。
“苹果+餐饮”也玩出了新花样。德美地缘集团打造的红苹果宴会中心,推出“苹果宴”——金果配红牛、三参平安果、香甜烤苹果等多道菜品,既保留了苹果的清甜,又融合了当地风味,成为市民宴请、游客打卡的必选。“我们还拍摄了以静宁苹果为题材的影视剧,制作了苹果文创产品,让‘静宁苹果’不仅能吃,还能看、能玩、能收藏。”集团负责人介绍。
从“靠经验”到“凭科技”:数字赋能筑牢品质硬支撑
在静宁县德美地缘智慧果园,无人机低空掠过果树喷洒农药,土壤传感器实时监测墒情,数据通过5G网络传至数字果业平台,技术员在办公室就能调整水肥方案——这是平凉苹果“科技种果”的日常。
平凉坚持“科技兴果”,构建了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科技创新体系: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甘肃省苹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32个创新平台,培育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设立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灵台县陇东矮砧苹果试验示范中心,引进名优品种49个,选育出“静宁1号”“成纪1号”两个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组建由25名外聘专家、143名技术人员、5499名持证农民技术员组成的科技团队,每年培训果农20余万人次,将“田间课堂”开在果园里。
数字化让苹果产业更“聪明”。平凉市农科院研发的“苹果园病害大数据预警系统”,能有效监测、预警苹果病害;静宁县实施的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项目,建成数字果业平台;累计建设智慧果园1.218万亩,改造了德美地缘、常津果品、西物优品等一批智能化工厂,实现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全市23条智能分选线,对苹果按照着色、形状、尺寸、重量、糖酸度等指标进行精细分选,推动苹果品质提升和精深加工增值,精准匹配不同市场需求。“以前分选靠人工,一天最多分5万斤,还容易出错;现在智能分选线,一天能分50万斤,精度达99%。”静宁县一家果品公司分选车间工人马小明说。
从“求产量”到“谋生态”:绿色循环绘就可持续蓝图
“以前果园里的废旧农膜到处飘,污染环境;现在有人上门回收,一斤能卖8毛钱,既环保又赚钱!”庄浪县杨河乡果农刘彩霞,提着一袋废旧农膜来到回收点。
平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苹果产业绿色循环发展。在果园废弃物利用上,全市成立13家农膜回收企业,建立63个回收网点,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超80%;庄浪县兴盛废旧农膜加工公司将回收的农膜加工成聚乙烯颗粒,重新制成农膜或塑料制品,实现“变废为宝”;果树枝条则被加工成生物质环保颗粒燃料,替代煤炭用于取暖,减少碳排放。
在生态种植方面,平凉推广“果+菌”“果+粮”间作模式,建设207个生态循环果园,总面积达27万亩;加大有机肥施用、生物防治力度,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目前全市认证绿色食品基地98.67万亩、有机食品基地21.06万亩,GAP基地2.57万亩,让“静宁苹果”既好吃又安全。
此外,平凉还构建了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设立甘肃省苹果气象服务中心,208个气象监测站点实时预警灾害;在54个乡镇布设75个防雹炮点,搭建6.1万亩防雹网,安装453台防霜机,每年实施苹果农业保险45万亩以上,为果农撑起“安全伞”。
一颗苹果,串联起种植、加工、物流、文旅、科技的完整产业链;一个品牌,带动20万户果农稳步增收,撑起平凉乡村振兴的“半壁江山”。如今的“静宁苹果”,不仅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更是首个搭乘“雪龙”号出征南极的中国苹果,跻身首批中国100个受欧盟保护的地理标志名单。
站在新起点,平凉正持续推动苹果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延伸,让这颗“金苹果”结出更多富民硕果,书写“小苹果撬动大产业”的新时代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