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苹果产销峰会暨静宁苹果招商推介大会四十年】静宁苹果扎根西北 从零到百亿撑起经济大梁
发布日期:2025-10-21 10:22 来源:新华财经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静宁苹果用四十年走完了从“农户自发栽种”到“品牌价值超181亿元”的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南部乡镇零星果树,到如今百万亩果园、全链条产业布局,这一转变不仅让静宁摘掉了“贫困县”帽子,成为“中国苹果之乡”,更以实打实的数据,勾勒出西部县域特色农业从“小种植”到“大产业”的转型路径。
从零开始荒坡上的希望萌芽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发展苹果产业,始于自然禀赋与现实需求的结合。作为原农业部划定的“苹果最佳适生区”,当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但20世纪80年代,静宁与庄浪同属六盘山片区特困县,“靠粮增收难”是农户普遍困境。
1988年初,静宁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在全市响亮地提出了发展果树生产,吹响了产业富民的号角。同年,静宁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定》,掀起了第一轮果园建设的热潮,当年新植果园2.4万亩。
看到经济效益后,家家户户开始种苹果。静宁县委、县政府也开始把发展苹果产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性措施,充分发动群众向山地、川区进军,修梯田、建果园。
静宁县委书记王蕾介绍,如今,果园面积稳定在百万亩以上,建成3条“10万亩现代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带”,认证ISO、GAP等基地69.4万亩。
数智赋能加速产业升级
面积扩大了,产量提升了,但静宁人并没有停止追求。
近年来,静宁县坚持“科技培训、技术引导、示范推广”一体推进,为苹果产业升级按下“加速键”。
2024 年,静宁县共引进 49 个新优品种,丰富了苹果的品种结构,也为不同季节的市场供应提供了保障。在果园建设上,健全墒情、苗情、虫情、灾情“四情”监测体系,推广智慧化果园管理5035亩,2024年全县林果业机械化水平42.4%。
此外,静宁还不断强化“院地合作”“院企合作”,组建成立果树果品研究所、苹果产学研联盟、脱毒苹果苗木快繁组培中心,自主培育出“成纪 1 号”“静宁 1 号”等优良品种,累计建成 50 万亩绿色果品基地、1 万亩良好农业规范基地和 18.4 万亩出口创汇基地,基地认证面积达到 69.4 万亩,全县果品商品率和优果率分别达到 95%和 80%。
新华·中国(静宁)苹果价格指数通过打造苹果价格监测工具,用数据语言梳理农业产业现代化的“静宁样本”。从年度指数看,在2024-2025产季全国苹果市场交易价格下降的背景下,静宁苹果产季地头收购价不降反升、逆势增长,达到历史新高,产季内指数运行平均值报 1712.69 点,彰显了静宁苹果的价格引领能力。
全链发力擦亮“金果”招牌
四十年耕耘,结出了累累硕果。
单纯卖鲜果,产业抗风险能力弱。王蕾书记还介绍,静宁不断推进全链条增值,引进落地静宁苹果科创馆、京东物流园、智能分选、彩印包装等延链补链项目,积极发展精深加工业态,年可生产果汁1万吨,果醋、脆片等4000吨。同时,按照产加销并重、一二三产融合的思路,培育壮大包装配套、储藏营销型企业161家,年储藏能力65万吨,生产纸箱3.5亿平方米,带动物流运输、金融服务、休闲采摘、文旅康养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实现了从“单一种植”到“多元发展”的跨越。
这颗承载希望的“金果”,不仅斩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 9 张国家级名片,更通过欧盟地理标志保护认证,远销全球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代表中国优质苹果的一张闪亮名片。
图片
四十年“长”出来的甜蜜事业
从1988年2.4万亩到如今100万亩果园,从“零加工”到1.4万吨深加工产能,从“无名小果”到181亿元品牌价值,是政策持续发力的成果,是科技赋能农业的见证,更是一代代果农接力奋斗的缩影——让“一颗果”真正变成“富民链”。
这颗长在黄土坡上的苹果,用四十年时间证明:踏实做产业、精准用数据,县域农业也能走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型之路。正如枝头上挂着的红果果总需历经风霜,这份从黄土地里“长”出来的甜蜜事业,必将在黄土高原上续写更精彩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