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媒看静宁|万亩果园焕生机 产业升级绘新篇
发布日期:2025-09-01 08:54 来源:静宁县融媒体中心
近日,走进静宁县古城镇甘渭川流域,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硕果满枝的果园、一块块绿意盎然的农田,标准化的产业基地与现代化的灌溉设施交相辉映,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古城镇围绕“果、薯、粮、畜”四大支柱产业,通过典型培育、示范带动,成功推动区域形成以点带面、协同发展、融合互促的产业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这几年,古城镇在甘渭川区域改造老果园4000余亩,在抓改造同时紧扣‘标准化管理’这一目标,突出实效抓培训、争取项目抓扶持,在增强群众管理意愿和技能,落实管理措施上下功夫,持之以恒推动果园管理稳步提升。”古城镇党委副书记高斌介绍道,为推动果业提质增效,古城镇精准发力,通过品种改良、土壤改良、树形优化等措施,让老果园焕发新活力,让幼园实现规范化生长。
并同步建成500亩果园水肥一体化管理示范园,采用先进的滴灌技术,实现水分和肥料的精准供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果实品质和产量。目前,古城镇已高标准打造甘渭川老果园改造和幼园标准化管理两类万亩标准化果园建管基地,果园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
“我家种了二十几亩地,有十几亩是果园。政府这几年扶持力度大,每亩果园都有肥料补贴,还派技术员指导培训。每年收成都不错,一年再就不用出去打工了,还能照顾好家里。”古城镇陈河村雍庄社村民雍岁和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政府的扶持和技术指导下,像雍岁和这样依靠果园实现稳定增收的村民不在少数,果园产业不仅让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还留住了劳动力,为乡村发展注入了人气。
特色种植发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除了果业,古城镇还依托镇域内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在西凡沟灌区,5000亩马铃薯长势喜人,这里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种植,建成了马铃薯“三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集成示范基地。该基地通过引进优质马铃薯品种,推广膜下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实现了马铃薯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推动传统农业向技术集成、生产标准、效益共享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据了解,该基地的马铃薯亩产可达2200公斤以上,较传统种植模式增产10%以上,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增收。
同时,古城镇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高质量建成古城镇粮食生产功能区暨2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带。示范带内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等旱作农业技术,带动全镇种植小麦1.3万亩、玉米3.8万亩、马铃薯3.2万亩,确保了粮食安全稳产,为全县粮食生产筑牢了“安全防线”。
辐射带动全县,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古城镇在产业发展上的探索和实践,只是静宁县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静宁县立足全县农业发展实际,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果园标准化建管、特色作物规模化种植、粮食安全稳产等成功经验,围绕“果、薯、粮、畜”四大支柱产业,不断完善产业体系、健全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如今,在静宁县,像古城镇甘渭川流域这样的标准化产业基地遍地开花,农业产业已从单一的种植模式向“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不仅让群众的收入越来越高,还让乡村的环境越来越美,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今后,静宁县将继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受益,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